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闻道寻源使 从此天路回

2014年07月27日10: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闻道寻源使 从此天路回

  驼铃声声,残阳如血,从未央宫前的繁华盛景到大漠戈壁的胡杨飞沙,一位使者坚定前行着,尽管艰难,不忘初心。他就是张骞,为走出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倾尽半生。

  如今,张骞墓坐落于陕西汉中市城固县的饶家营村。从西安驱车出发一路向南,汽车在秦岭群山之中弯来绕去,直至放眼平川的翠绿景象,目的地才越来越近。

  到达张骞墓所在地,一座汉代建筑风格的大门便首先映入眼帘,一对十多米高的石旗杆分立大门两旁。进门即是张骞纪念馆,远远望见郁郁葱葱的高大古树直指苍天。半生操劳,长途跋涉磨坏了脚底,烈日曝晒灼伤了肉皮,如今魂归故里,从此纵享千年清幽。

  绕张骞墓辗转一圈,只见一座覆斗形墓冢掩映在参天古柏、婆娑翠竹之间。墓前两只石虎,被民间传说视为女娲补天的支机石,可见张骞在百姓心目中的非凡形象。

  “申遗初期,国内专家并不看好张骞墓,认为其文物遗存少,墓葬体量小,偏离丝绸之路主线太远。”作为张骞墓申遗的“土专家”、原张骞纪念馆馆长王亚萍回忆起差点错失的申遗机会,仍然感慨不已。

  然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张骞墓的真实性和文化价值已被学术界发觉。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建址,1938年5月,历史系成立考古委员会,成员何士骥认为,张骞故里为城固,张骞墓冢当为重要古迹。他提出,张骞凿空壮举昭垂史册,在当时抗战的情况下研究张骞墓,既可以满足学术需求,又可以唤醒民族精神,故提议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调查。考古委员会通过了何士骥的提议,并率先对张骞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汉中屏山襟川,炎汉以此发祥,灵秀之气汇聚于此,人杰辈出,而博望侯张骞的故乡及墓冢都位于汉中城固”,独立于墓前西侧两棵柏树之间的石碑《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由时任西北联大讲师吴世昌撰文,并由西北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唐代诗人杜甫对张骞充满了敬意。张骞通过实地勘察画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西域的自然地理图、人文地理图和政治地理图。一条全长八千多公里、横跨亚欧十五国的丝绸之路,更是张骞耗尽半生精力的一段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心路历程。

  烈日当午,一位游客驻足张骞墓前凝神瞻仰,口中喃喃道:“仅仅冲着张骞这个名字,这里也值得我远道而来。”

(责编:刘子溪、郑婷婷)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