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沿路的南立面和西侧的各起带有一定弧度山墙,山墙山花呈不对称状,最引人注目的是南立面,中心部分是两排长形窗户,中间起山墙,衬显建筑的高度,而显得更考究。大概是出于希望增加建筑的艺术性效果。正门在建筑中部的转角处,即西南角,完全由花岗石砌饰的拱门非常显眼。让楼房呈现出一种德国青年派与新文艺复兴式风格相互影响的交融。
整个楼房的外部装饰细节,在当年是非常独特的。在这所建筑中找不到那个年代青岛建筑中常常使用的明廊、圆券式大窗、哥特式拱券,以及繁琐的装饰等特色及结构符号。楼房运用了简洁的设计,使用少量装饰,体现建筑形体简化和轮廓清晰的特点。整个建筑虽然不算宏伟,但比例尺度运用合理,不失为当时的经典。
有资料显示,这里最初的主人曼弗雷德·齐摩尔曼,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1926年,当德国政府决定在青岛设立领事机构时,筹建并兼任德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的希古贤租用了这座房子。此后的近20年,德国领事馆一直设立在这里。大约在1943年,一个叫做沃尔特·奥维恩的德国人买下这座房子。德国投降后,德国驻青岛领事馆也随即关闭。二战结束后,曾任青岛实业银行总经理和银行公会理事长的孔祥勉购买了这幢住宅,并将其命名为“南园”供家人居住。1986年,孔的后人将房屋捐赠予政府,并设立“南园孔子纪念馆”。
顺路前行,穿过广西路,路西边是现代的楼房。据一些老青岛人介绍,当年这里是一片空地,还曾经驻扎过保护总督府的德军。(完)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