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深刻
大运河风雨申遗路
2014年6月22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三十二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四十六处世界遗产。
“运河三老”紧急呼吁
大运河和长城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大运河独有的文化特色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迅速流失。很多运河流经的桥梁、古坝逐渐消失,沿岸原有的民俗风情不断萎缩,再加上黄河改道的淤塞、严重的生态破坏,完整意义上的“人工天河”已不复存在。
面对此情此景, 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和“杭州铜雕”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于2005年在杭州会面,三人发出了一封联名公开信,呼吁加快大运河保护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2006年两会期间,58名全国政协委员响应“运河三老”的呼吁,提交了一份影响深远的大运河申遗提案。同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再发现”难度空前
大运河申遗是中国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挑战,它是我国首个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申遗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难题是如何摸清家底。
“大运河虽然很有名,但在申遗前它只是一个概念,具体的河道在哪、有多长多宽,文献上有记载,现实中却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我们需要对运河进行‘再发现’,把工作从‘坑里’干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说。
从2004年开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会同多家科研机构编制文件,让大运河从文献记录上走了下来,河床、河道等已与真实的考古遗迹相对应。
“最后冲刺”好事多磨
2013年1月,中国政府向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遗文本。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派遣专家前来考察。由于大运河体量大、路线长,所以此次考察成了理事会有史以来现场考察耗时最久、行程最长的一次。考察中,专家虽认可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完整性、真实性陈述,但一致认为其缓冲区面积设置过小。所以给出的评定结果是——退回补充材料。
国际专家认为需要修改部分河段的缓冲区,而这恰恰是大运河工作的难点。运河与沿岸上百万的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缓冲区的规划牵涉复杂利益。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
为了如期完成申遗计划,国家文物局一方面督促扩大缓冲区和保护范围,另一方面又争取了四省六区的政府做出保护承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中国按照国际专家的要求补充好材料,并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向大运河申遗发起最后冲刺。
2014年,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申遗过程不断上演“未完待续”。6月20日当天,会议只审议了4个项目,排在第八位的大运河项目没能轮上。6月21日,新一天的会议开始,大运河能否申遗成功的答案近在咫尺,亿万国人翘首以盼。但谁料有些国家插队排到了前面。中国代表团立即抗议这种“加塞儿”做法,却未能改变既定事实。
6月22日,大运河项目终于被摆上议程,补充材料得到了国际专家们的认可,“震撼”和“印象深刻”成为大运河留给世界的印象。最后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赞同将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王珏 李师荀)
通济渠
开凿时间较早、规模较大、体现中国古代早期规划思想和建造工艺的重要河段
01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隋唐洛阳城的皇家粮仓,现存最为完整的仓窖遗址,证实了隋唐大运河漕运与朝廷供给的关联。
02 回洛仓遗址
具有完整的仓城格局和众多仓窖遗址,反映了隋代漕运的规模与国家直属仓储设施建设情况。
03 通济渠郑州段
其遗存解释了早期运河的形态、规模以及通济渠与作为水源河道的黄河的关系。
04 通济渠商丘南关段
展现了唐宋时期通济渠夯土驳岸的形制与工艺以及通济渠巨大的河道规模。
05 通济渠商丘夏邑段
展现了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河道巨大的规模尺度、形制与工艺。
06 柳孜运河遗址
出土船只直接见证了运河漕运的事实,展现了隋唐宋时期河道高超的石构水工技术。
07 通济渠泗县段
反映了通济渠河道夯土驳岸的形制与工艺以及河道的线路与走向。
卫河(永济渠)
开凿时间较早、具有关键性的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河段
08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
是卫河(永济渠)目前保留的最为典型的一段运河故道。
09 黎阳仓遗址
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转运漕仓之一,体现了隋至宋,由仓至库的形制变化。
淮扬运河
体现了受到运河影响的时空范围内大规模河湖变迁和运河逐渐人工化过程的河段
10 清口枢纽
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持续维护运行了4个多世纪。
11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现存最重要的漕运管理机构遗址。
12 淮扬运河扬州段
见证了大运河沿线的河湖水系变迁以及运河初期借湖行运,后期与自然水系逐渐脱离的过程。
江南运河
体现了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线路规划的合理性,表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工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成就
13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
反映了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的特点。
14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
是南方城区段运河的典型段落。
15 江南运河苏州段
是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大运河段落之一,也是当前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16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
展现了杭嘉湖平原的大运河自春秋(前6世纪)至现代的完整演进历程。
17 江南运河南浔段
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的河道,反映运河带来的区域繁荣。
浙东运河
连通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段落
18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
连通钱塘江与曹娥江的重要交通枢纽。
19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
代表了宋代中国大运河设计施工技术的较高水平。
20 浙东运河宁波段
为避免潮汐影响而建造的航道,反映为了应对潮汐问题大运河作出的设计。
21 宁波三江口
中国大运河整体的终点,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通惠河
大运河北方终点;对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2 通惠河北京旧城段
包含元明清时期中国大运河的北方终点段落——什刹海及通往什刹海的玉河故道。
23 通惠河通州段
明清两代大运河漕运的转运关键节点。
北运河
历史上见证海漕转运的节点
24 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
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接处,见证海漕转运的节点。
南运河
以众多弯道工程降低纵比降保证航运畅通的河道
25 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
南运河三弯抵一闸技术的典型例证。
会通河
具有众多节制闸群、穿越大运河全段水脊的水利枢纽工程的河道
26 会通河临清段
包括了申遗点中唯一的钞关遗存。
27 会通河阳谷段
集中体现了会通河作为“闸河”特点的典型段落。
28 南旺枢纽
为解决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的大型水利水运枢纽,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
29 会通河微山段
大运河全段唯一一段湖中运道,是大运河为摆脱借黄河行运而开凿的河段。
中河
完成大运河完全人工化的标志性河段
30 中河台儿庄段
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
31 中河宿迁段
是大运河为摆脱借黄河行运而开凿的河段,中河的建成标志着大运河全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
(资料:张宇欣 图片:人民视觉)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