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跟着蜗牛看风景

寻梦瓷都,那一抹青花绽放

——“2015寻找最具文化创意的旅游度假目的地采风行”探访古窑

2015年12月08日15:32        手机看新闻

烧窑之难,炼就千年瓷都

中华大地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逝,却留下了一个瓷都,这离不开景德镇古窑的管理者“开发性保护”的创造性理念,为“旅游”和“文化”的结合树立了一个典范,挽救了濒临失传的手工制瓷。“我们必须站在文化的角度,站在与景区文化个性相融合的角度,不断提高某些旅游文化产品或旅游文化服务项目的商业化水平,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复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代瓷窑复烧发起人、 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武平对非遗项目的独特观察和思考,意味深长。

景德镇古窑雕刻非遗传承人 黄启勇摄

穿过瓷苑,越过风火仙师庙,绕过瓷路,走进绿竹深处,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体积最大,烧柴最多的一座古窑:镇窑,面积大约260立方米,每次能烧2万至3万件瓷器,要用大约7万至8万斤松木。它是烧制特色传统瓷,尤其是颜色釉瓷最合适的窑炉。

景德镇清代镇窑窑内 黄启勇摄

古窑复烧有三难:人才难遇、材料难得、成品难求,而最难是窑火,当地人用“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把桩师傅”来形容烧窑之难,一满二烧三歇火,处处是关键,满窑时,留火路,差一分也不行,烧窑时,火候的掌握全靠人工经验,窑内柴火氛围全凭一己人力,填柴木,控温度,观火候,求气氛,此中奥妙,存乎一心玄妙之间,歇火时,更不能有一分钟偏差。正因为这三难,多少人舍难取易,所以他们无法等到开窑时的蜕变。正因为这三难,才生产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景德镇瓷器。

游人在参观了整个生产流程之后,来到文创产品的售卖处,哪怕瓷器的价格稍高也会引人驻足,而商店的收益部分会返还给手工艺人,另外一部分则用来支撑整个古窑民俗博览区运行,这使得“非遗”的传承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景德镇古窑老茶花瓷坯 胡伟摄

点火仪式,期待美的涅槃

穿过一片清幽的竹林,远远的可以听见瓷音水榭传来的音乐,近看才发现都是瓷器做的乐器,瓷音声声如水般清脆悠扬,迎合着波浪,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些演奏起来清新悦耳的乐器,是利用瓷土和昌江水的凝合,釉料与烈火的升华,唯美与坚强的交融,音色清澈透明,宛如天籁。而“发出天籁之音的每一块瓷片,都要经过上百次的烧制才能找到音准”。

景德镇古窑瓷乐表演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提供

休憩时无意中发现,路边放着各色有残损的瓷器,导游告诉记者,这些是古窑烧制过程中留下的残次品,民间有一句话“一窑百件砸九十”,景德镇古窑要求最终呈现的瓷器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失败的瓷片,而这些失败和成功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古窑记忆。

记者们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刻,古窑复烧的点火仪式。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蜗牛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景区运营管理专家徐挺以及相关目的地代表共同点燃了古窑,接下来就是等待“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涅槃时刻。

景德镇明清御用风火窑复烧点火仪式 北京老顽童摄

徐挺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仅是在复原一个文化遗址,而且是让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复活了,百年古窑依然在源源不断生产着这工艺繁复到惊人、既脆弱又美丽的陶瓷,而老人们能凭借手工制瓷的技艺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绝艺从此不用再担心会后继无人。”无论是非常难烧的清代镇窑,还是今天重新被点燃的明清御用风火窑,我相信窑火点燃的那一刹那,景德镇的开发者们在反对和坚持之间,凭借智慧和热爱在探索“生产性保护”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文明的“薪火相传”有了现实的范本和案例。(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供图)

来源:地方供稿

上一页
(责编:吴优(实习生)、秦晶)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