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侗寨

2019年11月04日15:57  来源:人民网
 

芋头侗寨隶属于湖南省通道县双江镇,位于通道县城西南9000米处。该寨依山傍水,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寨子中央蜿蜒而过。全寨182户,该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其中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古墓葬群、民居木楼及青石板驿道一应俱全,且保存完好。建筑沿山谷布局,既与环境融于一体,又形成了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民居模式。

芋头侗寨(孟原 摄影)

芋头侗寨全貌(孟原 摄影)

依着山的曲线,一座座木楼依山就势而建,参差错落,似是音符布阵,掩映在苍翠之中。山上木楼,白云绕檐;山下木楼,溪水湿阶。山上山下,小楼自然团结成几个聚集点,像七簇并蒂的山蘑,极为和谐地点缀在蓝天、白云、青山、银溪和黄绿的田园之间,美不胜收。

芋头侗寨的侗族民居(孟原 摄影)

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群(孟原 摄影)

青山环抱的侗寨民居(孟原 摄影)

芋头古侗寨大约形成于明朝初年,因芋头界而得名。据当地老人口传,芋头的杨姓祖先共三兄弟,于元末明初从江西省太和县逃难而来。先逃到县溪镇的多星村,因“无法安身立坐”,当晚兄弟三人买来一头大黄牛,在多星的大沙场里宰杀,以分派去向。结果老大去了芙蓉金殿,老三去了绥宁,芋头的杨姓是老二去下乡。经过一个时期的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在下乡生活的一支又进行迁徙,先到琵琶村,再到上团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族中一位杨姓青年带猎狗上山打猎,当赶到芋头村一带时,猎狗趴在一块草坪上不动,任凭主人如何催赶,就是不肯走。主人万般无奈,就对猎狗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如果你能接住,我们就留下来安家,结果猎狗无一落空。青年人也就信守诺言,就在芋头这个地方砍树搭棚居住下来。

据相关史籍,到明嘉靖三年(1508),芋头寨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清顺治年间(1644—1661)遭火灾,复建以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布的7个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寨脚桥及龙氏鼓楼、牙上鼓楼。清嘉庆五年(1800)建中步和塘坪桥。清道光、光绪年间分别维修驿道和牙上鼓楼。因为保留有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种类最多的侗族建筑,芋头寨因而被称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

芋头寨的鼓楼种类很多而且各具特色。都说侗族人建寨先建楼,芋头寨的鼓楼也充分地展现了侗族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代表了侗家鼓楼的精髓。有名的如:芦笙鼓楼是手工艺制作最为精巧的鼓楼,雕梁画栋,非常精致,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鼓楼顶形似芦笙,故此得名。牙上鼓楼建于山边陡坡之上,它依坡势而造,一半建在山坡上,一半以17根梨木柱支撑悬于空中。这种不用一钉一铆、凹入式的建筑令许多建筑学家都感叹不已。要上到鼓楼之上必须要沿着古驿道等上108级台阶。鼓楼翘檐欲飞,造型古朴,集“奇”与“险”与一身,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龙氏鼓楼建于溪边平地之上,规模最大,高9层,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气势宏伟。从远观之,龙氏鼓楼酷似一棵巨型杉树。这是由于侗族人长期依树而居,视树为图腾。这也是侗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一种体现。

龙氏鼓楼(孟原 摄影)

去芋头寨就不能不去萨岁坛。“萨”是侗族人崇拜的女神,意为太祖母,她能主宰侗家人的一切,而萨坛就是她住的地方。萨岁崇拜是原始母系社会的余绪,也是侗家人不忘先人恩泽的具体表现。萨岁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奢华。它是由4根长着青苔的珠子支撑着一个架子,上面青藤缠绕,形成了一个四季常青的供棚。祭坛由青石板打造,里面香火旺盛。寨里侗家人逢大小盛事都会来这里祭拜。因此,来芋头寨游玩的人大都会来此烧上一炷香火,捐两个铜钱,求个平安吉祥。

从萨岁坛前的平地开始,青石铺成的蹬道,一级一级向芋头界顶延伸。芋头寨的吊脚楼便也顺势而生。这一段石道共108级,全长1.6公里。这条道一直往南,在白云深处与贵州省相连。这就是有名的唔呀古驿道。芋头寨几个大的聚居点都是由这一条主要的古驿道连接起来的。相传它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十一年(1861),石达开率太平军经芋头寨,向贵州黎平进发,全军覆灭于大渡河边。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此决定“通道转兵”,向贵州进发。“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三万红军夜过芋头寨,草木不惊。毛泽东和张闻天躺在担架上边行军边商议,为遵义会议作准备。在芋头寨至今还保留着红军用的马灯和传单,它们见证了那段非凡的历史。

芋头侗寨的吊脚楼,仍保留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特色,廊柱一般不落地,在二层形成悬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木楼结构严谨,不用一颗铁钉,全系榫卯嵌合,现实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整栋房子用桐油漆得发亮,古香古色。吊脚楼一般分三层,第一层楼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和饲养牲畜;第二层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是一家人休息或手工劳动的地方,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为取暖、炊饮之地;第三层作仓库或客房。一般一家自成一栋,也有的兄弟几人分家后房屋建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全寨现有吊脚楼113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芋头侗寨的木质吊脚楼(孟原 摄影)

芋头侗寨的木质吊脚楼(孟原 摄影)

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盘桓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醉于宁静的乡里村口,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古寨的精神世界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穿行于寨中,家家房门洞开,各色人等都可随意进入侗家,甚至在夜里,各家的门不闩不锁,是真正的夜不闭户。这里还流传着10多种民族器乐和歌曲、舞蹈,以芦笙、哆耶、侗歌、侗戏、琵琶最受喜爱。当然最有名的是芦笙舞。男人们的芦笙冲天吼鸣,热烈中不失婉转,女人们随之起舞,摆手,扭身,妩媚如花,这种粗犷与温柔交织的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坐在吊脚楼中的侗族老太太(孟原 摄影)

来到芋头侗寨,除了欣赏侗族建筑和歌舞,还可以从饮食、工艺等方面更近距离地接触侗族文化。合拢宴是侗族特色的待客宴,合拢宴上的糯米酒是当地人也及其喜爱的饮食。除了这两样东西,村里还有很多奇特的美食,例如凉薯、粑粑、野生猕猴桃,都可以大胆尝试。不吃合拢宴,吃古寨土家菜也是很好的享受,古寨里有农家菜,食材都取自当地,有土鸡,有机蔬菜等等。侗锦是侗族最为出众的手工艺品,在芋头古寨,很多老人至今保留着手织侗锦的传统,可以走入当地人家里看他们织侗锦,也可以买一块带回家做纪念。

侗族家庭(孟原 摄影)

参考资料:

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责编:赵亮、李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