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是令,舵手是命”。比赛的前段和后段鼓手需要指挥桨手快速划桨,而中段则需要保留体力。当桨手中出现节奏混乱时,鼓手就必须及时发挥作用——桨手越是慌乱,鼓手的鼓点越要平稳镇定。
旌旗动,千舟竞发;鼓声起,百舸争流。
年近60岁的雷万全是成都市新津县端午龙舟赛众多弄潮儿中的一位。从1980年开始,他已参加了大大小小20余次比赛。在一次次逆水行舟中,享受着力争上游的乐趣。
同船相聚 凝聚乡情
五河汇聚的新津从唐代开始便有端午赛龙舟的风俗。每逢端午,众多彩船齐聚县城南河河岸,一声锣响,便如离弦之箭向终点冲去。届时,两岸挤满观看比赛的群众。从小就在江边长大的雷万全,对当地时常举办的龙舟比赛尤为感兴趣。
1980年,当地体育管理部门到处“招兵买马”,雷万全抓住了机会。“在那之前,省里举办过一次龙舟比赛,我们县连前十都没挤进去。”雷万全回忆,为“一雪前耻”,当地决定重新寻找“高手”组建龙舟队,身为一所学校工作人员的雷万全闻讯便去报名。
“不是力气大的人就能划龙舟。”雷万全说,动作高度协调、心理素质过硬才是对龙舟队员最核心的要求。最终,雷万全脱颖而出,如愿以偿。
雷万全表示,至今他已记不清和多少队员合作过了,“因为是业余爱好,有些人参加一两次就退出了。”
“上了一条船,就是一家人。不同行业的人,为了龙舟赛登上一条船,就是为家乡争口气。”雷万全说,这种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让人们对龙舟比赛有高度热情。而同乡们的情谊,也在“同舟共济”中愈发深厚。
舵手是命 鼓手是令
“鼓手是令,舵手是命”,加入龙舟队后,参加了几次训练,雷万全便被任命为鼓手。“一条船22人,鼓手和舵手的地位相当高。”他告诉记者,鼓手是鼓舞全队士气的关键,舵手是把握行船方向的关键,两者配合好了,就能事半功倍。
行船时,鼓手背对前行方向坐于船头敲鼓,“所以鼓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重。”雷万全介绍,若鼓手高了或重了,就会压住船头,不利于快速前行。他身高1米7,体重120多斤,因此是鼓手的理想人选。
为了保证龙舟快速前进,桨手们必须保持划桨节奏同鼓点一致,因此鼓手要在合理分配桨手的体力前提下击鼓。“赛跑中,奔跑的速度不可能全程不变,划龙舟也一样。”雷万全介绍,比赛的前段和后段需要快速划桨,最快时每分钟会达到80次甚至更多,而中段需要为冲刺保留体力、调整方向,因此击鼓会慢一些。
“大家必须统一举浆、入水,再统一划水、出水,只要有一个划桨的人不同步,就很难赢得比赛。”雷万全表示,当桨手中出现节奏混乱时,鼓手就必须及时发挥作用——桨手越是慌乱,鼓手的鼓点越要平稳镇定,同时要用言语安抚大家的情绪。
多次参赛后,雷万全有了自己的经验:每条龙舟的桨手中,会有一位在节奏、力度上把控最到位的主桨手,配合这位主桨手敲鼓,一般就不会出错。有时桨手在比赛中突然就使不上劲,这是过分紧张所致。雷万全说,在这种情况下,击鼓的力度就需要大一些,用以提振士气。
逆水赛舟 更享乐趣
“呵呵嘿!划起走!呵呵嘿!争上游!”每当龙舟飞速行驶,一声声龙舟号子都会将正在全力划桨的队员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我们川江号子,那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万全自豪地说,新津县的端午龙舟会也在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他的龙舟爱好显得更加“高大上”了。
20多年来,雷万全不仅参加过县级龙舟赛和省级龙舟赛,还曾两次进入四川省龙舟队参加过全国比赛,拿过全国第五名。雷万全认为,龙舟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输赢,而是那种无法替代的同舟共济的乐趣。
“一般的龙舟比赛都在静水水域中进行,而新津龙舟会,大多选择逆水。”雷万全表示,逆水行舟难度高,更有挑战性,因此观赏乐趣更多。
雷万全回忆,早些年的龙舟赛更充满仪式感。人们造好新船后,首先要在船头披红挂绿插金花,挡浪板上要雕龙眼、刻福字。待龙舟赛结束,还得送“龙”归仓,次年端午节比赛前,只需把船抬出来,刷上桐油就可使用。正式比赛前,龙舟赛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纪念屈原。
如今当地的龙舟赛仍然保留不少传统项目。而在比赛结束后便是“抢鸭子”的环节——数百只鸭子一起放到水里,岸上、船上的人们纷纷跳进水里争抢,每有人抢到一只鸭子,岸上就欢声雷动。
眼看每年都会举办的新津端午龙舟会即将到来,雷万全又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我们这里的河道刚做了清淤,今年龙舟会的观众肯定比往年多。”雷万全表示,虽然自己不再年轻,但船头击鼓的劲头丝毫不会逊于当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