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扫描二维码 |
将藿香、丁香、白芷、菖蒲等中药研成细末,放入囊袋,缝合袋口。布料最好用棉布、棉绸,再将装饰用的丝带固定在底端,然后穿上珠子,打一个中国结,接上流苏,一个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香包就做好了。
过端午佩香包是我国的传统民俗。在安徽省全椒县,今年76岁退休教师丘功全每年端午节都要亲手制作百余香包,赠送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
丘功全住的是老式楼房,隔壁是全椒古学宫旧址。晚清时期,丘功全爷爷将学宫改为县立中学堂,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中学之一——全椒中学。
走进丘功全家,香气扑鼻而来,迎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包:三角形、布袋形、心形、虎头形。这几天她正加班加点忙活,很多熟人已上门来讨香包了。
丘功全亲手做的第一个香包是在8岁时,尽管很粗糙,还是引来了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2003年端午,她重新拾起民俗,开始制作香包。一开始她不知道该配哪些中药,之后的每年她都在学中做,一边琢磨一边摸索,访遍城内的名中医,终于有了自己的创造。
“我的香包配有10种中药,包括丁香、小茴、桂皮等,要让香气慢慢散发。布料要用棉布、棉绸,透气性好。”老虎头香包是丘功全最满意的,她说做一个要一个多小时,大人小孩都喜欢。
香包又称“香囊”,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民间有佩戴中药香包以祛邪除秽、驱虫的习俗。香包夏天可防蚊虫叮咬,置入衣柜可防虫蛀,还能帮助睡眠,缓解焦虑情绪,安抚身心。近几年来,医学试验表明,香包的芳香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强食欲。“把香包放在肚子上治消化不良,效果很好,很多孩子都试过。”说到这个话题,丘功全满意地笑了起来。
清末,丘氏是当地名门望族,她家很多亲戚定居外地。每年清明时节,族人回乡上坟祭祖,丘功全都让他们带上香包。她的香包还流传到北京、唐山、西安、泉州等地,传递着割舍不断的亲情。
“我的香包从不卖,都是送人。”但她还真的卖过一次。2008年汶川地震,丘功全不仅积极捐款,还赶做了几十个香包到街头义卖,卖了335元,现场捐给了红十字会。此前,她已经寄了50个香包到汶川县红十字会,包裹单上,她工工整整地写着“香包50个赠汶川地震孤儿”。丘功全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汶川地震让她感同身受。
“其实香包制作也很简单。”丘功全说,选用印有精美图案的棉布布料,做成囊袋。将藿香、丁香、白芷、菖蒲等中药研成细末,放入袋中,缝合袋口。接着将装饰用的丝带固定在底端,然后穿上珠子,打一个中国结,接上流苏,一个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香包就做好了。
“我喜欢民间工艺,做香包我真是找到了乐趣。”丘功全说,她最大的梦想是开个手工艺班,把自己的手艺传出去,免费招收残疾人、困难人群,不要他们交任何费用,他们学会了能自己创收就行。这个愿望她已经和老年大学沟通过,现在她正积极筹备原料,手工工艺班不久即可开班。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