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的奉先寺石刻造像群(2015年4月25日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现存有窟龛2345个,石刻造像10万余尊。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教石刻造像,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特色、以巨型石窟为载体的石刻艺术景观。
中国的佛教石刻造像,是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深刻着时代社会的烙印。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
在中国,佛教石刻造像的历史可上溯到东汉年代。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地区开始出现了一种依山岩凿成的佛教建筑形式——石窟。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至兴盛,国内各地陆续修建开凿了大大小小不同的石窟。这些石窟中的石刻造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其惊人。
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受到“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融合南北,出现了以大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成为中国石刻造像艺术的典范。
隋、唐时期是中国石刻造像艺术最灿烂辉煌的时代。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此时的石刻造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润丰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
中国现存的佛教石刻造像,多为魏晋、隋唐时期作品,内容均取材于佛教人物或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重庆大足石窟。这些石刻造像南北差异较大。北方地区的石刻造像受印度造像风格的影响,表现手法凝重、古穆、简洁;南方石窟的石刻造像除反映佛教精神的慈悲、祥和、庄严之外,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增加了不少民俗的成分。
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佛教石刻造像反映了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高清推荐:
原创推荐:
夜跑、下水、cosplay “猴赛雷”创意扮亮2016元宵节
下一页 |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4]2108-30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039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