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人民日报《假日生活》
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正文

  

小篆:笔画舒卷刻春秋(探秘汉字)

本报记者 马跃峰

2016年06月10日07: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猜猜这是哪句诗?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借鉴篆书艺术创作的运动项目图标。
  资料图片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借鉴篆书艺术创作的运动项目图标。
  资料图片

峄山刻石拓片。
  本报记者马跃峰摄

马字的不同写法。
  本报记者马跃峰摄

 

核心阅读

登泰山,小天下;观刻石,贯古今。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封泰山,禅梁父,刻石称颂。刻辞相传为李斯所书,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是为小篆。

上承大篆,下启隶书,小篆屡见于国之重器,是汉字中的“天生贵族”,也是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百年乱世

诸侯国文字异形

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由于地域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国语言文字日益差异化,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仅一个“马”字,齐、楚、燕、韩、赵、魏的写法就各不相同,七国文字千变万化,无一定式。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秦相张仪机智而不失风度,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历史上的张仪是魏国人,但他游历各国,演说和上疏都能被顺畅地听、读,不需要翻译,也不存在交流障碍。以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能四处游说、合纵连横,说明各国语言文字尽管存在差异,但仍能进行交流。归根究底,是因为各国都有共同的文化起源,其语言文字一脉相承。

各国语言文字纷纷变异,秦国保留了汉字的“正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秦国承袭西周故地,从而继承了源于西周晚年的籀文。

籀文,又称大篆,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

唐朝时期,在今陕西宝鸡南,出土了十个像鼓一样的石墩子,上刻十首四言诗。因石的形状像鼓,故名“石鼓文”。其笔画已经少见甲骨文和金文式的象形图画痕迹,而多了端庄凝重、章法有序,其书风可谓“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先秦文字发展过渡的标志。

初兼天下

一统文字为小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命丞相李斯主持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把秦国字体加以搜集、整理、加工、定型,使之标准化并推行全国,废除六国异体字。自此,秦国采用了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标准字体。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以这三本字书作为范本,规范书体及书写方法。

秦小篆的产生,结束了战国以来文字杂乱的局面。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完成统一大业后,秦始皇巡行东方,“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沿袭祖辈刻石鼓记事的遗风,颂诗刻石以彰显丰功伟绩,供万世景仰。刻石共有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故又称“秦七刻石”。

这七通石刻,被认为是秦相李斯书写,所用字体正是小篆。其中《峄山刻石》,内容颂扬秦始皇功绩,字体运笔坚劲流畅,线条圆整匀称,风格灵动又端庄华贵,尽显秦国威严的博大气象,成为后世临摹小篆的范本。

李斯总结了一套用笔之法,当时在民间多有流传,在宫中更为群臣争相效仿,连秦始皇本人也“时而习之,颇得其精妙”,传为一段佳话。

传承有人

篆书名家辈出

小篆端庄严谨,一笔一画都流露大国气度,但其结构繁缛、书写缓慢,不适应日常书写的需要。《汉书·艺文志》记载,秦代“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实际上形成了“一国两字”,即小篆与隶书并行的局面。

随着秦王朝覆灭,西汉承续小篆,仍为主要书体,如今天所能见到的《平都犁斛》《霍去病墓刻石》等。这一时期的篆书字形日趋简便方正,笔法稍掺隶意,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随着历史发展,小篆渐渐淡出实用文字舞台,被隶书取代。但它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因其古朴华贵,被后世用于更庄重的领域,在印章雕刻上尤其多见小篆书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书的艺术性更为纯粹,保持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唐朝书风很盛,篆书亦复兴,被书法史家称为“篆书中兴”;清朝多现古代篆书遗迹,学者取法先人,名家辈出,篆文书法再掀高潮。

后世书法名家中,以唐代李阳冰的篆书成就最高。他宗法李斯,并称“二李”。其篆书功力深厚,毫骏墨劲,工整平稳。诗仙李白曾称赞道:“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据记载,唐朝乾元年间,李阳冰为缙云县令。入秋时逢大旱,李阳冰在城隍庙祈雨。他许愿说,如果五天内不下雨,就把庙一把火烧了;如果下雨了,就把神庙从阴暗的山谷搬到山顶上去。后来,大雨如期而至。李阳冰履行承诺,组织众官吏和乡民将城隍庙重建,并亲自撰文记录此事,是为《缙云城隍庙碑》。碑文书法与李斯小篆一脉相承却又别开生面,反映出盛世唐碑的气象,备受后世推崇。

艺术宠儿

篆书引领新风尚

在当代,小篆不仅作为一类书体与书法艺术形式存在,还具有独特的隐喻功能,继续焕发着生命力。

1917年,鲁迅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就采用了篆书字体的“北大”,以“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像,而“大”字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取“以人为本”之意。之后北大又加以丰富和发展,使标志形似瓦当,兼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小篆在机构标识、商业标志等领域仍被广泛使用,具有意蕴丰富、辨识度高的特点。一些商业品牌在艺术设计上,都选择运用小篆,以求简洁大气、与众不同。

小篆是书法史上辉煌的篇章。篆书一笔一画,是随和通达的民族智慧,亦是天下一统的文化认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流淌。

(答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选自宋代诗人陆游《乙卯重五诗》。全诗描绘了古人端午时节的生活状态。

诗词大意:

棕包分两髻:粽子上分有两个尖尖的角。

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0日 06 版)

(责编:崔璐、秦晶)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