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言(人民网刘佳 摄)
人民网北京7月9日电 (唐嘉艺)“把旅游当成一个异地的生活方式,就要求一切应该都是我们能够想得到的,一切都是可以逐渐由自己来掌控的。”在今日下午举行的2014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暨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发布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用“预期”这两个字来总结了上半年旅游的现状。
“旅游经济运行中间非常重要的三个时间节点,是行前、行中和游后。”戴斌谈到,从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来看,主要的舆论是支持政府逐步落实带薪休假,把安排时间的权利交给老百姓自己。从收入上来讲,上个季度或者上半年,旅游经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在可预期的范围内运行的,经济没有大的起伏,老百姓口袋的闲钱越来越多,出去旅游花费就有底了。所以,从行前来说,老百姓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上、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上更加有把握、更加有预期。
行中的评价,关注的是游客到达目的地以后获得的生活体验。戴斌介绍说,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第二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的指数达到了72.84,较上个季度增长了0.22个点,游客在目的地的异地生活变得更加可预期。但在过去一个季度中,出境游客满意度有所下降。这主要跟在目的地信息可获得性有关。出境游客越来越多,语言、签证上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老百姓对目的地获取中文的资讯、信息,包括中式餐饮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戴斌表示,对全年的旅游经济运行充满信心。预计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将达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3万亿。“不管是随时随刻想走就走的旅行,还是一年当中总有那么一两次和家人一块去旅行,或者避暑旅游、毕业旅行,旅游已经变为我们的常态化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