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蜂窝CEO 陈罡(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人民网北京4月12日电 (唐嘉艺)今天上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发展峰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峰会上,多名嘉宾就“如何实现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进行交流。蚂蜂窝CEO陈罡在交流中表示,旅行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等,因为旅行我们都是去到陌生的地方进行消费和体验,从人的自身安全意识来说,就需要获取更多、更快、更真实的信息。来自于社交属性的旅行,会让大家的旅行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同,来自于整个大数据的滋生,会让产业链条的升级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全新的互联网的业态和模式,会让整个智慧旅游达到全新的高度。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下面请蚂蜂窝陈总分享。
[陈罡]:大家好,我是蚂蜂窝陈罡,刚才汪总提到深大是20年的信息化,历史非常长远,我们蚂蜂窝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我们只有4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这四年时间里蚂蜂窝的攻略覆盖了全球2000个热门的旅游地方,基本上中国游客能去的地方我们都有信息覆盖,然后有4000万的中国游客在使用蚂蜂窝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上面分享信息。我们的旅游攻略这个产品覆盖了全球大概1亿次的下载和使用。刚刚我们在移动上发布的旅游攻略不到一年时间积累了超过10亿条的用户使用数据,这些数字都要会聚成旅游业大数据的仓库,针对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用户在旅行中的需求,旅游市场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认为过去简单的泰山、黄山这样旅游的时代在逐步的过去,这种简单的观光游其实慢慢的演变成自由行、自驾和休闲游,包括像出境也在迅猛的增长,在这些过程里面,刚才也有领导提到来自用户的口碑非常关键。通过我们的实践也感觉到,来自真实用户的点评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用户的口碑决定了更多的旅行者的消费行为,当今的旅游产业走向全面竞争和更公开、更透明的竞争格局,真正满足用户,能够更加自觉、更加休闲的情况才可以。比如我们刚刚跟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我们看到无锡蝉联榜首,我们看蚂蜂窝的数据来说,在整个关于无锡的信息里,很多用户在谈无锡的美食甚至无锡的赏花,这样的话数据非常之大,我们从蚂蜂窝的运营过程里面也感受到来自于微博的、微信的,和来自整个移动互联网大家实时分享数据、分享信息的很好的案例,比如说我们在今年和四川省旅游局的合作案例,就是邀请好友去四川,在这个互动里面把四川的小吃还有最新的景点放在网上,放在微博、微信里,让大家互动,效果非常好,很短时间聚集了数万的旅游达人,他们形成很好的口碑效应去传播。我想这样的效果也是在在线旅游甚至旅游行业新的营销方式的体现。作为蚂蜂窝来说,我们无论是PC还是移动互联网,包括最新的社会化媒体,我们通过会聚旅行者真实的用户体验和评价反哺给更多的出行用户,现在这种方式已经适应了整体社会化媒体的营销,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也希望在将来能够更多的,无论是景区还是地方旅游局,来分享我们在大数据上面的工作成果和服务。
[主持人]:下面进入最重量级的,请四位嘉宾分享一下对下面问题的观点,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智慧旅游年,在中国智慧旅游年当中如何促进旅游的发展,我想是社会各界关注关心的话题,在这样的话题下我们认为要想更好地促进智慧旅游发展,重要的是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我们才能把各自的品牌优势、品牌影响力发挥出来,把资源共享出来,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请四位嘉宾分别谈一下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看法和观点。
[陈罡]:我理解智慧旅游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第一智慧旅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迅速的演变成社会化旅游,社会化旅游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大家在出行前需要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其他用户真实的评价和攻略,因为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让大家完成更好的消费体验,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大数据可以帮助整个产业链进行更加快速的升级,其实旅行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等,因为旅行我们都是去到陌生的地方进行消费和体验,从人的自身安全意识来说,就需要获取更多、更快、更真实的信息,这个信息的鸿沟就是需要大数据来提供,新的大数据一定伴随着大量结构化、移动化、碎片化和大量来自社交媒体的数据。第三,在指挥旅游里面还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支持,因为现在景区,我们对新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非常强烈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远远超过PC,我们有超过4000万的用户,在短短四年时间积累起来的,其中有三千万用户来自手机端,每天有数百万人在在蚂蜂窝,其实这不仅是用我们的服务,比如说首尔机场出港的时候大家都买了一个wi-fi,先解决通信问题。包括我们的数据分析,大家挑选酒店的时候,甚至对于免费wi-fi的选择会高于免费早餐的选择,这都是实际的旅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综上所述,我觉得来自于社交属性的旅行,会让大家的旅行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同,来自于整个大数据的滋生,会让产业链条的升级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全新的互联网的业态和模式,会让整个智慧旅游达到全新的高度。谢谢!
相关新闻:
《印象刘三姐》总策划:中国山水实景演出每年观众逾千万 亟待深入研究